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心理与行为健康课题组的张宁研究员与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杨淑娟副教授和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贾鹏教授从社会生态心理学的视角对如何培养和增强人们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韧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者首先从跨学科的视角对韧性的定义、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然后从社会生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个体、组织、社区和国家四个层面提出了培养和增强韧性的具体策略。社会生态心理学从整体性的视角出发,通过联结微观(如认知、情绪、行为等)、中观(如组织过程、人际互动等)和宏观(如物理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经济体制、公共健康服务体系、国家领导力等)层面的因素来全面了解影响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并为开发相应的干预策略提供指南。具体来说,个体层面的干预策略包括提升健康防护行为(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的参与度和培养个体在认知和情绪管理方面(如积极的认知评估风格、积极的应对策略、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表达感激、使用自己的性格优点和培养并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的韧性;组织层面的心理韧性促进策略包括为组织成员提供来自组织层面的支持(如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保障健康防护物资的供应、提供个性化支持来帮助员工能够平衡来自工作和家庭方面的责任等)、帮助组织成员保持积极的心态(如采纳服务型的领导风格、组织线上的交流互动、支持员工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并运用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为有需要的组织成员提供及时的职业发展支持(如提供在线的学习机会、为受疫情影响而失业的员工提供经济援助等);社区层面的韧性提升策略包括增强社区层面的社会资本(如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鼓励大家相互支持、为弱势群体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提升民众的生活意义感、增强社区凝聚力等;国家层面的韧性提升策略包括培养民众及群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并增强全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疫情的凝聚力、培养富有韧性的领导力以引领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鼓励各种亲社会组织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及时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采取措施来降低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分布不平等的现状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和有效性, 为增进全体民众的身心健康而做出相应的贡献(见图1)。
目前文章已于2021年9月28日线上发表于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正式版本将于2022年刊出。张宁研究员为文章的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附属第二医院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单位,贾鹏教授为此论文的通讯作者,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此论文的通讯作者单位。根据Web of Science的检索记录,此文为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自1950年创刊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第3篇文章。这一研究受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资助(2019R01007)。